网站首页

媒体发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发声 -> 正文

【长城网】当思政课遇上微电影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11-07 浏览量:

https://jiyun.hebyun.com.cn/pages/2019/11/01/5066cabb1c6b47e19ee84ebece71bea9.html


长城网讯(见习记者李梦颖)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传统思政课以理论灌输为主,平淡寡味,而河北大学却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把“盐”融入微电影这碗“汤”里,使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学生眼中刻板的思政课变得鲜活了起来。


2013年暑期实践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柴素芳组建了“微电影教学法创新团队”,组织大学生创作拍摄了首部微电影《幸福阳光》,影片以大学生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关注点,以“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义举为素材,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这部微电影也拉开了河北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帷幕,从那开始,学校全体大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原理”“基础”“概论”“纲要”四门课的理论学习后,又多了一门实践必修课。


以课程内容作为主题,通过原创故事、志愿服务纪实、人物专访、法律案例、名作改编、新闻联播、公益广告等形式分组排练,最终呈现一个5—10分钟的微电影,学生登台畅谈参与微电影创作与拍摄的体会,老师点评各组作品,这就成了思政课的日常。


微电影拍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确定拍摄主题到剧本写作,从揣摩角色到联系拍摄场所乃至完成表演、录制、剪辑、配乐、旁白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绝大多数学生之前都从未接触过微电影,这就使得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大部分影片都是学生用手机拍摄的,他们从网上去下载剪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拍摄动态画面时,他们用自行车或独轮车等作为摇臂,一人推车慢慢移动前行,一人坐在车上拿着手机拍摄;拍摄静态画面时,一人蹲着或站着,一人把手机架在该同学肩膀上拍摄,利用“人体三脚架”确保画面的稳定性。


“这部微电影的整个后期都是我自己做的,遇到的问题,我只能百度,边学先做,现在,我觉得我的技术已经可以毕业了,可以称得上技术文科女了。”《青春的诗》剧组的高聪这样说。


微电影教学改革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两大课堂的有机联动。河北大学也对微电影教学改革投入专项经费,为微电影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提供的必要仪器设备。这样就使得思政课教师们创新有干劲,“唱戏”有“舞台”。


6年来河北大学马克思学院教师们指导2.6万名学生拍摄微电影4400多部,用微电影“讲”思政课,将深刻的理论寓于生动的故事中,创新的实践中。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之“水”,经微电影教学之“渠”,流入大学生心灵之“田”,使思政教育接地气、有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