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高阳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7 浏览量:

11月1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全体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六名教师的带领下,赴高阳县“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跟随高阳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的讲解,开展了一次内容充实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师生们首先来到了高阳县棉花图纺织博物馆,详细了解了以“棉花图”为核心的我国纺织业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阳县的纺织业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

实践教学的第二站是著名的“高蠡暴动纪念馆”。高蠡暴动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于1932年8月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虽然最终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但在冀中平原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青松翠柏环绕的纪念馆内,师生们聆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详细了解高蠡暴动的整个经过,随后在烈士纪念碑纪念亭前肃立默哀,缅怀先烈。

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了位于布里村的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在这处兼具中法特色的学校旧址内,大家走进一百多年前的老教室,走过茂盛的“蔡和森手植槐”,回顾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求学经历和革命事迹,对党史、近现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有了更加直接和深刻的认识。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沙占华、王浩军、李新、黎群笑、杨美虹、徐静和王耕老师,也在整个参观和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积极地展开讨论,就实践教学要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集体备课的效果。

在返回学校的车上,同学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分享了自己在今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收获。

2025级近现代史专业杜亚飞:“在棉花图纺织博物馆听到“槐米染军装”的故事,我深感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情的生动表现。在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封锁让敌后根据地陷入物资匮乏,军服染料断绝的困境,而高阳人民以传统草木染技艺为援,用遍地可见的槐米破解难题,印证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依托。”

2025级思政专业崔伟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生成’,强调主体在真实历史情境中的体验。布里留法的青年们正是在半工半读的艰辛实践中,完成了从技艺学习到思想启蒙的蜕变,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深刻哲理。他们带着救国的远大理想远渡重洋,归来时已成为坚定的革命者,这一转变过程,生动诠释了教育与实践结合如何塑造人的价值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超越课堂,创设更多‘实践场域’,让青年在参与中实现思想升华。布里的精神遗产,恰是连接历史与当下、贯通理论与行动的宝贵资源,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资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通过“‘大思政课’数字地图”、“行走的思政课”等一系列形式,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目标,收获了良好的师生反馈和教学效果。